2000多年前的西安封泥告诉世界:中华指纹天下先

返回 新闻动态

2000多年前的西安封泥告诉世界:中华指纹天下先

作者:hokoko 时间:2024-2-7

2000多年前的西安封泥告诉世界:中华指纹天下先

 

 

华商报

 

指纹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重复率极小,大约为150亿分之一,故其称为“人体身份证”。正是由于指纹的这种特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将指纹作为身份识别的有效手段。那么,哪个国家最早使用指纹身份识别技术呢?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一枚购于西安的2000多年前的指纹封泥这样介绍:中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指纹作为人身识别的手段,该观点得到了世界指纹界的认可和赞同。

 

日前,中国刑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刘持平,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刘世权博士向记者独家披露了他们在美国博物馆寻找这枚指纹封泥的艰辛及观察时的收获。

 

指纹识别技术是中国最早发明?美国博物馆的实物可证明

记者:你们是怎么知道有这枚指纹封泥的存在?

 

刘持平:为开发我国指纹电子计算机管理技术,1980年,公安部派出当时的刑事侦查局副局长赵森力为组长,公安部126所指纹室赵向欣主任等参加的考察组前往西德(联邦)考察计算机管理指纹技术。在德考察期间,德国同行向赵向欣主任介绍:德国海因德尔博士所著的《指纹鉴定法的体系与实践》,内有大量有关中国指纹的历史资料,被警界奉为经典。赵向欣主任遂设法买回一本研究,此书中就刊有此指纹封泥的信息。

 

记者:书中为何认定指纹技术最早是中国发明的?

 

刘持平:关于指纹技术最早发明在中国的结论,海因德尔博士在书中特别提出三大证据:

 

一是中国人在制陶和作书画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指纹的形态美,更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二是将指纹作为个人密码应用于封泥之制,包括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这枚指纹封泥和他本人在中国华南某地古玩市场淘到的一本纯指纹封泥的文书;

 

三是第一个明确指出将指纹用于个人鉴定目的的作者是中国唐朝的贾公彦。海因德尔博士还强调:贾公彦用于个人鉴定目的画指券的观点,与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相比较,至少早500年。

 

海因德尔博士上述观点为世界指纹界所认可和赞同,从此“中国是指纹技术的故乡”叫响了世界。但海因德尔博士也不无遗憾地表示,他无法确定这文书上的陶土印鉴的年代。

 

出自中国的这两件文物,国内没有出土过类似的物件,中国的学者谁也没见过其真容。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菲尔德博物馆曾邀请赵向欣主任前去考察,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如何找到指纹封泥?自行查找半年未果,通过熟人牵线联系到博物馆。

 

 

记者:寻找这枚指纹封泥经历了哪些波折?

 

刘世权博士:20182月,江苏警官学院举办全国指纹论坛以及中华指纹博物馆十年庆典。其间,赵向欣的学生、全国指纹专家刘持平老师跟我谈起,德国指纹学家罗伯特·海因德尔在《世界指纹史》一书中曾描述,美国菲尔德博物馆保存着我国战国时期的若干封泥印章,这些封泥是美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1905年在中国西安购买后存放于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其中一枚封泥背后留有一枚指印,这枚2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指纹封泥被西方国家作为证据,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认知指纹可以作为人身识别手段的民族,但遗憾的是,过去一百多年里我国指纹专家还没有见过这枚封泥原物。

 

虽然只是几句话的聊天,但我深深感受到,寻找这枚指纹封泥是我的一份责任。由于我每年12月受邀到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法学院为其硕士班上指纹科学这门课,所以,授课之余,我会不定期到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咨询与查找,但经过半年的查找没有任何结果。因为,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太大了,藏品也很多。

 

后来,我辗转找到美国华裔神探李昌钰博士的好友、伊利诺伊州大法官Pitluck Haskel的太太Kay,她曾在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做了几十年的向导。Kay回复我,她会尽力与博物馆联系。大概过了半年,我收到Kay和芝加哥博物馆人类学部门负责人的邮件,称在博物馆的库存内找到了封泥以及封泥上的指纹。我马上与刘持平联系,邀请他201812月一同前往芝加哥。

 

指纹封泥什么样子?细节特征甚至汗孔特征清晰可见

记者: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共收藏有多少枚中国封泥?

 

刘世权博士:博物馆方面一共拿出五枚中国封泥,每一枚封泥的正面都有一枚印章,但只有其中一个封泥的背面留有一个明显的手印。

 

记者:这枚指纹封泥有哪些特点,在封泥上留取指纹是否是个别现象?

 

刘世权博士:该封泥正面为一枚印章,反面为指纹,并且指纹遗留的位置较正,虽然2000多年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该指纹的一些特征,例如,该指纹的类型特征为斗型纹,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分歧、起点和终点等纹线的细节特征。我们再仔细观察,甚至还发现了指纹纹线上的细小汗孔特征,因此,我们对这枚质量较高的封泥指纹进行初步判断,认为该指纹被留下不是意外,而是古人有意识为之,作为人身识别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法。芝加哥博物馆对这枚封泥指纹的描述为:中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指纹作为人身识别的手段。

 

记者:如何确定这枚指纹封泥是战国时期的?

 

刘持平:美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对此作了仔细的研究,他确定这枚指纹封泥为中国周朝时期制作。我们认真观察实物后,根据印章的尺寸和印文字体特征,确定为战国时期六诸侯国之一的文字,与贝特霍尔德的观点大致相同,但时间范围缩小了一些。

 

指纹技术为何在中国发明?手印艺术、按指为信、侦查需要三大原因促成

记者:指纹识别人身技术为什么最早在我国出现?

 

刘持平:一是古人对手的崇拜产生手印艺术作品。在我国阴山、贺兰山众多的牛羊马驼、虎豹牲畜动物图案岩画中,独具特色地有着20多个凿刻的手印岩画,整个手掌印像压入石壁一般。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5个洞窟中能清楚辨认的手印岩画共有76个。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彩陶壶、罐上的原始指纹画,也是高度凝练了人的真实指纹后所创作的精美作品。

 

二是经济管理的需要产生按指为信模式。周朝立法以“质剂结信”,《周礼·地官·质人》规定:“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买之事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即买卖必须订立质剂(即现在的合同)。西周至战国时期,开始以签名和加盖印章为主要署押的方式。汉代“质剂”改称为“下手书”。唐代“下手书”改称为“画指券”。也就是说,隋唐时期,买卖等贸易活动所订立的契约上开始加盖当事人指纹。

 

三是侦查需要产生指纹个体识别。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秦国,居世界之先,在侦查破案中开创性地应用了指纹技术,并将它正式编入执法教材《封诊式》中,作为培训的基础课程。

 

唐朝时,官方对涉及刑事案件嫌疑人询问后,必须在笔录上签名并加盖本人指纹的做法,开世界之先河,至今仍为规范动作。

 

指纹技术如何传到欧美?19世纪下半叶随经贸活动传入

记者:我国的指纹技术什么时候开始普遍应用?

 

刘持平:汉末魏晋时期,我国发明了纸张,从而替代了竹木布帛作为书写材料,同时也改变了利用封泥加密的方式,改为普遍利用个人指纹加密的钤印方法。当时在所订契约合同(画指券)上均要注明“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按)指为信”,例如:《唐咸亨四年(673年)西州前庭府杜队正买驼契》对此有明确记载:买卖双方均在买卖骆驼的契约上按有手印。这种“按指为信”的方法,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同时成为了中国人表达诚信观念的最经典的方式,一直延用至今。

 

记者:我国的指纹识别人身技术是怎么传到欧美的?

 

刘持平: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中华指纹技术东学西渐,传到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当时欧洲警界对人身识别的方法采用的是照相肖像法和人体测量法。中华指纹技术以“指纹人各不同、终生不变、触物留痕、简便易识、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诸多优点,迅速引起了欧洲警察工作的一场革命,首先在英帝国体系及法、德等国推行。1914年召开的法、德、日、奥等“14国警察首脑会议”决定:将“指纹法作国际犯罪登记方法”。从此《中华指纹技术》成为万国技术,通行全球。指纹遂获得“物证之首”之美誉。

 

进入21世纪,指纹技术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更是大放异彩,迅速发展成一大新兴产业,现在凡是需要身份识别的场合、设备都应用了指纹技术。

 

质剂、下手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尚未见过实物,有待专家远赴德国探究真相

记者:周代质剂、汉代下手书到底是什么样子?

 

刘持平:很可惜,现代人至今也没见过周代的质剂和汉代的下手书这类实物,无从知晓当时的下手书是何质地、何形态。画指券在上个世纪前也不知是何模样。仅在阿拉伯航海家、商人索拉依曼于公元851年写的《中国和印度·大唐风情》中了解到当时的契约签订方式:“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索拉依曼所说的按有指印的借据、契约,一千余年间未见到过实物。20世纪初,随着吐鲁番地区大量汉唐墓葬的出土,出现了众多吐鲁番文书,其中有数百份唐代借据契约(即为画指券),这不仅为研究唐代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线索,更为指纹学者寻找中华指纹学源头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但汉代“下手书”仍不知为何物,好在海因德尔博士所收藏的经折装文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

 

该文书为木牍,牍捆扎之物是动物皮条,打结之处为一拇指印压的指纹封泥。整体看应是简牍文书,时间最晚不过魏晋,极可能是汉代下手书的一种形式。如能阅看文书内容,不仅能明确断代,还能确定是公文文书还是私人信函,对研究我国古代指纹史有极高的价值。

 

找寻远渡德国的中国古文书,将成为他们的又一使命。

 

相关报道——

西安曾发现大量秦汉封泥

85日,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伏海翔向记者介绍,封泥又叫泥封,是中国古代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始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汉时期。古代的竹简在运送、邮寄过程中,为防止泄密或被偷梁换柱,先用绳子将竹简捆住,然后在绳结处敷一块胶泥,再盖上邮寄人的印章。邮寄过程中,若封泥、印章完好,证明竹简无人偷阅,如封泥、竹简破损,则可能被人偷阅。

 

伏海翔称,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安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秦代封泥,成为继秦兵马俑、秦简、秦木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悉,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了781枚秦封泥,其中5枚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盐”,这些高规格的封泥,当年或被秦始皇亲手拆封过。

 

伏海翔介绍,封泥不易保存,所以备显珍贵,因为封泥里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印章上的文字,比如官职、地名、政府机构等内容,也具有篆刻、书法等艺术价值。因此秦代封泥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秦代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秦朝中央档案馆”。

好管家仓储 HOKOKO

为您提供最优的 仓储解决方案

 

业务咨询:
HokokoStorage
客户服务:
Hokoko-China
   
好管家公众号:
HokokoChina
移动网站:
hokoko.com.cn

 

手机:13510142250,18682401141
备案号:粤ICP备18086732号
深圳市好管家仓储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Email:hokokochina@126.com

深圳寄存网 | 好管家储物仓 | 互联网迷你仓 | 好帮手保管箱 |